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微信登录

荆门帮帮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图文大播报

查看: 3928|回复: 0

象 山 文 化

[复制链接]

51

主题

53

帖子

14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9
发表于 2014-1-10 17: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录

一、什么是象山文化
二、陆九渊其人
(一)陆九渊的生平
(二)荆门之政
(三)陆九渊身后的评价
(四)陆九渊的著作及其研究概况
三、陆九渊心学
四、象山文化的由来与形成
(一)陆九渊在荆门的事功
(二)陆九渊心学在荆门的影响
(三)荆门人杰地灵
(四)象山文化是陆九渊心学理论与荆门当地实践长期相
结合的必然产物
五、象山文化的内涵
六、象山文化的特点
七、象山文化的功能
八、荆门对象山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九、弘扬象山精神,做大做强象山文化品牌
(一)加大宣传力度
(二)进一步充实陆夫子祠文化内涵
(三)加快象山文化旅游区建设
(四)全市都要围绕象山文化做文章、作贡献

一、什么是象山文化
象山文化是以南宋思想家象山先生陆九渊及其心学理论与实践为中心范畴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它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四十个字”,即:以宇宙为参照,以天下为己任,昂扬主体意识,存养善良本心,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以道济世,鞠躬尽瘁。
象山文化是湖北省荆门市的一个文化品牌,之所以叫“象山文化”这个名字,是缘于历史名人陆九渊。
荆门城西有座山,叫象山;象山东麓有座祠,叫陆夫子祠。
山和祠同是纪念着一个人,他,就是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晚年又号象山,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南宋江南西路抚州金溪县(今江西金溪)人,是我国古代与朱熹同时且齐名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是一位被后世尊称为“百世大儒”的学者。
陆九渊晚年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九月三日抵达荆门,就任知荆门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他一上任,勤政爱民,精心治理,言传身教,雷厉风行,“其治衰世小邦于师旅之余,百废举而形胜立”  ,荆门之风为之丕变,文化现象焕然一新,其流风余烈永垂荆门。自陆九渊在荆门逝世之后,又经过800多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于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我们将它命名为“象山文化”。
陆九渊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名人,陆学是全世界共同享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象山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象山文化既是一种区域性文化,又是世界文化之一,因此,弘扬象山文化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
二、陆九渊其人
作为象山文化核心构件之一,是象山先生陆九渊。没有陆九渊就没有象山文化。因此,我们研究象山文化,必须首先了解陆九渊这个人。
(一)陆九渊的生平
陆九渊的祖先本姓妫(guī),至齐宣王少子通,始封于平原般县的陆乡,因此改姓陆。陆通的曾孙陆烈,为吴县县令,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陆九渊的六世祖陆德迁因避五代战乱,迁徙到抚州金溪县延福乡青田村。
陆九渊的高祖陆有程、曾祖陆演、祖父陆戬、父亲陆贺,均未入仕,家道平平,家境较为艰难。陆九渊的母亲饶氏,生六子。陆九渊行六,由长嫂哺育长大。陆九渊的五位兄长,都在《宋史》中有所记载:
长兄陆九思,字子强,预乡举,后封从政郎,主持家政。
二兄陆九叙,字子仪,未中举,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药肆以足家用。时人尊称为“处士”。
三兄陆九皋,字子昭,预乡举,晚得官,授修职郎、监潭州南岳庙。人称“庸斋先生”。
四兄陆九韶,字子美,讲学梭山,人称“梭山先生”。
五兄陆九龄,字子寿,人称“复斋先生”。
陆九渊行六。
在六兄弟中,尤以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最为著名,史称“三陆子”,兹重点介绍如下:
陆九韶(1128~1205)
南宋学者,字子美,因讲学梭山,学者称梭山先生。象山四兄。“兄弟共讲古学”,为陆氏心学开启者,其学以切于日用者为要,具体而微。“首言《太极图说》非正”,启朱(熹)陆(九韶、象山)无极太极之辩,使朱陆辩“为学之方”深化为辩“道体之真”。 《宋史•陆九韶传》说他:“其学渊粹,隐居山中,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 他主持陆氏家政,对家规家教执行甚严,治家经济也有良法。他为学主张“切于日用”,“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并且雅好古学,“读史,知历代兴衰治平措置之方。” 有文集《梭山日记》,内有《居家正本》及《居家制用》各二篇传世至今。
陆九龄(1132~1180)
南宋学者,字子寿,号复斋,学者称为复斋先生,象山五兄。九龄从小颖悟端重,少年时就怀有大志,对儒道义理探究不舍。当时,秦桧当国,科场中已无人再讲二程之学,而他读了程氏遗书,心中十分倾慕。又在学校听说新任的博士信黄老之学,不讲礼法,就慨然离去,归家与父兄一起学习。他博览百家之学,昼夜攻读不知疲倦。又用闲暇时间,与子弟一起学习射箭武功,认为文事武备,大丈夫都应熟习,不应以习武为耻。他主张为学应重践履,不应离日用而论心,遗弃理而讲“道”。他说:“声气容色,应对进退,乃致知力行之原,不若是而从事于笺注训诂之间,言语议论之末,无乃与古之讲学者异与!” 他继承父志,以礼治家,“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从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 。乾道五年己丑(1169)进士,授迪功郎、湖南桂阳军军学教授。后改授江西兴国军军学教授,调任全州州学教授。死后追赠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为学“览书无滞碍,翻阅百家,昼夜无倦,于阴阳、星历、五行、卜筮,靡不通晓”,淳熙二年(1175)与其弟九渊应吕祖谦之邀,会朱熹于信州铅山鹅湖寺,进行了著名的“鹅湖之辩”,名列“鹅湖四贤”之一,与象山共创心学。
陆九渊(1139~1192)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自号存斋,谥文安。于江西贵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历任靖安、崇安主簿,临安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知荆门军等。主张抗金,青年时曾立志习武,以图恢复。为中国心学创始人,与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提出“心即理”之哲学命题,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强调心与理完全合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强调一切知识与真理都在“我”心中,只要“切己自反”,即可“心明”、“知理”。以“先立乎其大”、“知本”、“发明本心”为求学方法,指出要保存我心之固有良知,须“存心去欲”。在“太极”、“无极”的问题和治学方法上,与朱熹进行了长期的辩论,其学与明代王阳明之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并称“陆王心学”。明嘉靖九年由胡廷以“先儒”名列入孔庙从祀。
陆氏家风,笃实严谨。陆家兄弟六人,大“三陆子”务于生计利益,以工商贸易使“陆氏义门”中兴;小“三陆子”志于道德学问,让“古人之学”宗旨复明。陆氏兄弟没有直接的师承,他们各有所长,互为师友,相互提携,和而不同,忠实践履儒家修齐治平、格致诚正之“大学之道”。象山排行最小而成就最大,其心学乃陆门兄弟集体智慧之结晶。故清代学者全祖望在《梭山复斋学案》案语中指出:

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倡)之,象山成之。梭山是一朴实头地人,其言皆切近,有补于日用。复斋却尝从襄陵许氏入手,喜为讨论之学。《宋史》但言复斋与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之言,则梭山亦然。今不尽传,其可惜也。
陆九渊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大家庭之中。


(后文略)
………………………………

象 山 文 化

象  山  文  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